當前位置:
貴陽污水排放處理:本發(fā)明公開了一種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及其應用方法,包括:桶體,其包括呈雙層同心設置的外筒、內筒;對污水進行處理的繩形生物填料;設置在內筒底部外側壁,且呈上下分布的第一折流板、第二折流板;內筒頂端設置有進水管,所述外筒側壁上方設置有排水管;所述外筒內設置有與內筒底部曝氣管連通的進氣管;所述內筒在與三相分離區(qū)相配合的位置上設置有多排溢流孔或溢流槽。本發(fā)明提供一種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及其應用方法,通過雙層分離桶體結合三相分離器,使得其一桶能連續(xù)性的進行沉淀和排水操作,相對于現(xiàn)有序批工藝,其處理時間縮短70%,使得效率提升了50%,為設備小型化提供可能。
權利要求書
1.一種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,其特征在于,包括:
桶體,其包括呈雙層同心設置的外筒、內筒;
對污水進行處理的繩形生物填料,其通過相配合的多個掛鉤設置在內筒頂部側壁上;
設置在內筒底部外側壁,且呈上下分布的第一折流板、第二折流板;
其中,所述內筒頂端設置有進水管,所述外筒側壁上方設置有排水管;
所述外筒內設置有與內筒底部曝氣管連通的進氣管;
所述第一折流板與第二折流板被配置為具有相向的傾斜角度,且二者之間被配置為具有溢流的間隙,以在第一折流板與第二折流板之間構成三相分離區(qū),在外筒與內筒之間構成沉淀區(qū);
所述內筒在與三相分離區(qū)相配合的位置上設置有多排溢流孔或溢流槽。
2.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,其特征在于,所述外筒底部設置有排污泵,以通過相配合的排污管與外部連通。
3.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,其特征在于,所述內筒上方還設置有出氣管。
4.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,其特征在于,所述第二折流板的兩端被配置為分別與內筒、外筒連接;
所述第一折流板一端與內筒連接,另一端與外筒之間具有間隙;
其中,所述第一折流板被配置在溢流孔或溢流槽的最頂部;
至少一排溢流孔或溢流槽配置在第二折流板下方。
5.一種應用如權利要求1-4任一項所述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進行污水處理的方法,其特征在于,包括:
第一序批,向內筒輸入污水;
第一序批,待機;
第三序批,通過調節(jié)進氣管的進氣量或啟停狀態(tài),對曝氣管的曝停比進行調整,以在內筒區(qū)隔得到厭氧層、兼氧層、好氧層;
第一連續(xù),通過三相分離器對內筒中的泥水混合物、曝氣用空氣、分解產出的氮氣、氨氣進行三相分離,并使分離后的泥水混合物進入沉淀區(qū)進行沉淀;
第二連續(xù),經過沉淀后的上清液通過排水管向外輸出。
6.如權利要求5所述應用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進行污水處理的方法,其特征在于,在第一連續(xù)中,通過三相分離器結構設計,能隨時對內筒的內容物進行分離;
而曝氣形成的氣體在上升中受第一折流板的引導,沿內筒上升從排氣孔中排出。
7.如權利要求6所述應用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進行污水處理的方法,其特征在于,泥水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沉,以及第一折流板與外筒的間隙引導下下滑至第二折流板;
第二折流板上的沉淀物受傾斜角度引導,通過溢流孔或溢流槽向曝氣管方向沉降;
沉降后的污泥在排污泵的作用下,從溢流孔或溢流槽釋出,通過排污管向外部分離。
8.如權利要求7所述應用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進行污水處理的方法,其特征在于,內筒進水液面升高后,在壓力作用下,三相分離區(qū)的泥水混合液從內筒進入外筒沉淀,并在在重力作用下使上清液緩慢上升,以通過排水管溢出。
9.如權利要求7所述應用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進行污水處理的方法,其特征在于,所述繩形生物填料的密度被配置為大于1.1。
說明書
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及其應用方法
技術領域
本發(fā)明涉及一種在污水治理情況下使用的裝置。更具體地說,本發(fā)明涉及一種用在小流量污水情況下使用的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及應用方法。
背景技術
序批式活性污泥法(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,簡稱Sequencing Batch Reactor,縮寫SBR。
SBR活性污泥工藝設備是美國諾羅丹大學R.L.Irvine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末首先提出,該工藝具有投資少,耐沖擊負荷,污泥不易膨脹,能夠有效去除N、P的特點。但是SBR工藝及設備自發(fā)明以后,并沒有得到廣泛應用,其原因在于于SBR工藝設備存在下列問題:
(1)不能連續(xù)處理污水
SBR“序批式活性污泥法”即:在同一反應池(器)中,按時間順序分別實現(xiàn):進水、待機、曝氣、沉淀、排水五個基本工序組成的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方法,不能連續(xù)處理污水,當時使用定時續(xù)電器來實現(xiàn)“序批”,由于每天不同時段污水排放量不同,定時續(xù)電器預設的序批時間很難適應污水量的變化,人工操作太過繁雜進而無法穩(wěn)定達到處理效果,也就是說在PIC編程廣泛應用前,按“污水變化而自動變化”的“序批”實現(xiàn)起來并不容易。
(2)小型化后處理效果差
SBR工藝只有一個反應池,在設備小型化后,沉淀深度不足,固液分離的效果難以保證;如果增加沉淀時間會大大降低處理效率,日處理量嚴重下降,效率低下。
發(fā)明內容
本發(fā)明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和/或缺陷,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(yōu)點。
本發(fā)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,通過雙層分離桶體結合三相分離器,使得其一桶能連續(xù)性的進行沉淀和排水操作,相對于現(xiàn)有序批工藝,其處理時間縮短70%,使得效率提升了50%,為設備小型化提供可能,進一步地能夠通過對裝置內部結構設置,使得一桶能實現(xiàn)污水處理的所有環(huán)節(jié),相對于現(xiàn)有技術而言,體積可控,同時通過內部簡單的結構,使得成本可控,能適應于污水處理量小的使用環(huán)境和成本控制需要。
為了實現(xiàn)根據(jù)本發(fā)明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(yōu)點,提供了一種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,包括:
桶體,其包括呈雙層同心設置的外筒、內筒;
對污水進行處理的繩形生物填料,其通過相配合的多個掛鉤設置在內筒頂部側壁上;
設置在內筒底部外側壁,且呈上下分布的第一折流板、第二折流板;
其中,所述內筒頂端設置有進水管,所述外筒側壁上方設置有排水管;
所述外筒內設置有與內筒底部曝氣管連通的進氣管;
所述第一折流板與第二折流板被配置為具有相向的傾斜角度,且二者之間被配置為具有溢流的間隙,以在第一折流板與第二折流板之間構成三相分離區(qū),在外筒與內筒之間構成沉淀區(qū);
所述內筒在與三相分離區(qū)相配合的位置上設置有多排溢流孔或溢流槽。
優(yōu)選的是,所述外筒底部設置有排污泵,以通過相配合的排污管與外部連通。
優(yōu)選的是,所述內筒上方還設置有出氣管。
優(yōu)選的是,所述第二折流板的兩端被配置為分別與內筒、外筒連接;
所述第一折流板一端與內筒連接,另一端與外筒之間具有間隙;
其中,所述第一折流板被配置在溢流孔或溢流槽的最頂部;
至少一排溢流孔或溢流槽配置在第二折流板下方。
一種應用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進行污水處理的方法,包括:
第一序批,向內筒輸入污水;
第一序批,待機;
第三序批,通過調節(jié)進氣管的進氣量或啟停狀態(tài),對曝氣管的曝停比進行調整,以在內筒區(qū)隔得到厭氧層、兼氧層、好氧層;
第一連續(xù),通過三相分離器對內筒中的泥水混合物、曝氣用空氣、分解產出的氮氣、氨氣進行三相分離,并使分離后的泥水混合物進入沉淀區(qū)進行沉淀;
第二連續(xù),經過沉淀后的上清液通過排水管向外輸出。
優(yōu)選的是,在第一連續(xù)中,通過三相分離器結構設計,能隨時對內筒的內容物進行分離;
而曝氣形成的氣體在上升中受第一折流板的引導,沿內筒上升從排氣孔中排出。
優(yōu)選的是,泥水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沉,以及第一折流板與外筒的間隙引導下下滑至第二折流板;
第二折流板上的沉淀物受傾斜角度引導,通過溢流孔或溢流槽向曝氣管方向沉降;
沉降后的污泥在排污泵的作用下,從溢流孔或溢流槽釋出,通過排污管向外部分離。
優(yōu)選的是,內筒進水液面升高后,在壓力作用下,三相分離區(qū)的泥水混合液從內筒進入外筒沉淀,并在在重力作用下使上清液緩慢上升,以通過排水管溢出。
優(yōu)選的是,所述繩形生物填料的密度被配置為大于1.1
本發(fā)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:本發(fā)明的在R.L.Irvine的SBR污水處理工藝設備中加入“三相分離器”,對SBR污水處理工藝設備進行改進,實現(xiàn)間隙進水、待機、曝氣,但連續(xù)沉淀、排水,并命名為:序批式連續(xù)排放污水處理器,簡稱:“SBCR”(Sequencing Batch&Continuous blow-down Reactor),該設計的最大改進在于,污水處理設備不需要完成一個完整序批污水處理周期(進水、待機、曝氣、沉淀、排水)后再進行第二個序批周期,即:將原來的五個污水處理序批過程(進水、待機、曝氣、沉淀、排水),變?yōu)榱巳齻€序批(進水、待機、曝氣),兩個連續(xù)(沉淀、排水),序批時間縮短70%(注:污水處理的五個過程中,沉淀所用時間最長),使得效率提升了50%,為設備小型化提供可能,可以用于日污水產量為5噸的使用場所。
文章由名膜貴陽水處理編輯發(fā)布,轉載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510260.com
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 ?